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之本质

今年两会,教育的发展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由于职业原因,我也全程关注了整个过程,对于相关报道也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在我看来,从公开的报道来看,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改革仍旧不够,从公布的内容来看,仅仅是反对对分数和成绩的唯一性,这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我多年心理治疗的所见所感,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最本质,其中很多被“教育所害”的孩子让人痛心不已,很多接受了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毕业的成年人,生活也是不可描述,究其原因还是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最本质意义。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为何我说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最本质意义。

要说清楚教育的本质意义,就得知道何谓教育?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是前辈或上位者做,后辈或下位者跟着学,主要是指父母做,孩子模仿;“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生养孩子,让他成为为善之人。我总结了一下,我认为《说文解字》中解释,“教”就是传授技能、行为;“育”就是传授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两者一表一里,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现代汉语中“教育”官方解释是这样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以知识、技能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对教育的定义和本质,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希腊的柏拉图说:“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遵循自然。”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聂圣哲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虽然,不同的学者和先贤对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描述,但是我们总结归类一下,不难发现,教育是有其本职功能的,那就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最应该获得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生活实践能力,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前提之下,通过教育获得更加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受教育自己能够“更专业的”活着,并在“善其身”的基础上,造福于社会。也就是说,教育最本质的职能是育人,育健康之人,育有用之人,育适应社会、幸福生活之善人,育造福社会之人。

然而,当今教育,该教的东西不教,该学的东西不学,与现实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不到,没处学,从学校毕业后,哪怕学历再高,生活也有可能是一团糟。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连“人为何要学习?”这一最基本问题,都不向学生作答,只是一味地硬塞知识给学生(而且这些知识还可能与生活并无多大关系),只是一味地追求学历,难道不是失去了教育之本质吗?

首先,做任何事情之前,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应该要思考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学习、接受教育也同样如此,每一个学生在上学之前,都应该先弄清楚上学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去上学。我们的教育者或抚养者都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认真解释清楚这一问题。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采访,问过100名学生,当然大多是我们的来访者,其中有超过80%的孩子回答是:“当然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学的。”试问,这样的学习动机,如何能学好?又如何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不得不说,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误,更是教育的错误。

有的老师和父母也会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却不堪入耳,不符合现实,完全不能回答孩子或学生的疑惑与质疑。

大多数父母或老师告诉孩子,上学或好好学习的意义就是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有饭吃。于是就以名校为目标,硬逼孩子去学习,甚至逼迫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眼里只有成绩。而且天天挂在嘴边的话永远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出自苦寒来”……让孩子一听就怕。这样的解释根本经不起推敲。上学好好学习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不好好学习,就一定没饭吃吗?学生心里一万个不服气。他们有很多理由反驳:现在都说一毕业就失业;现在玩游戏都能养活自己,电竞选手、游戏代练都能挣钱;比尔盖茨辍学了都能成世界首富……

显然,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有饭吃”作为接受教育的意义,是不正确的,也不可能真正回答的了孩子们的质疑。现在的孩子都特别聪明,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很多,而且往往他们对于某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见解,“为了吃饭,为了找好工作而好好学习”的说法早就过时了。

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位15岁的孩子,因抑郁问题前来咨询。在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是硬生生地被生活逼迫着抑郁的。他每天都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里。他很聪明,涉猎也很广,读了很多很多课外书,从胡雪岩到拿破仑,从哲学到天文学和地理学,都有接触。他很喜欢看书,但是却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因为学校的作业实在是太多,而且很多作业仅仅是在重复,甚至是追求数量上的遍数多。但他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老师都告诉他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意思就是每次考试都得考高分。他对此有疑惑,他认为上学没有用,但是却不敢对任何人说,因为他自己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大逆不道”,每天就被自己的这些想法和做法的冲突中生活,闷闷不乐,失魂落魄。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工作中实在太多。

有的老师和父母告诉孩子或学生,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高学历。在我看来,这更是无稽之谈。学历是什么?学历是一个受教育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或者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里获得某些知识,训练某种能力,钻研某种学问,在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能够让自己更好的生活,顺便获得的一个证明而已。也就是说,学历本应是学习的附属品,它本身并不值钱。这就好比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学校里拒绝死读书,读死书,积极学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他只是在替主人家的孩子去学习,学历属于主人家的少爷,也就是说不管他学的再好,他都不会有学历。然而又怎么样呢?最后,他成为了被人追捧的科学家。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学历可以造假,只有能力才能让你更好的生活。我们接受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修学储能”,并不是追求学历。

学历是顺便得来的,如果我们接受教育就是奔着学历而去的,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愚蠢行为。我见过太多学生,对考研毫无兴趣,却为了追求单纯的高学历,舍弃自己的专长,硬逼着自己去考研,不仅考研的过程十分痛苦,而且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正适合考研的人,会享受考研的过程,因为他(她)热爱他(她)所考的专业,备考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充满快乐。所以老师们,家长们,对于“为何而学习?”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连孩子学习的目标都无法帮助他找到,那么我们的教育越往下,可能错的越离谱。

古之圣贤,皆有学习目标。北宋大家张载以著名的“横渠四句”阐释读书之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更早的《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说,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人学习的目标。修身为其根本,而修身,又以“立志”为前提。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立大志,但是一个教育者或养育者,都应该去先引导孩子或学生立志,立自己的志向,而不是被教育者强行灌输的志向。只有孩子自己的志向,学生才能尽力学习与钻研。学习并不苦,学习并不是打仗,苦的是学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苦的是学自己认为无用的知识。人本能的就会学习,学习是天生的,人会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内容。教育者最该做的是引导出孩子学习的欲望,帮助孩子立志,然后培养孩子的“乐学”精神。学习本不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教育不去回答孩子们“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那么教育从一开始就没长头。一个没有头的怪兽,能走多远?

其次,当今教育,该教的东西不教,与现实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的内容,学不到,没处学,现在的成年人生活必备技能不强,该掌握的不会,该学的不学,所以你可能会见到很多学历的高才生却是生活的矮子。

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们首先得弄明白哪些技能是人必备的技能。人生于世,有些技能是必须要具备的,那些你生活里必须要做的事情所需要的技能就是你必须要具备的技能。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回答一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经过这么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研究,再结合我自身的体会,我认为,人活着实际上是为了追求幸福。这其实是所有生物的本质。其他生物趋利避害,而唯独人更加高级,需要追求幸福。对于一个不幸福的人来讲,死亡会是一种解脱。有过抑郁情绪的朋友,应该有所体会,当你在生活中面临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本能的就会想到死,单单只是想到死都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那是一种真实的轻松感。只不过,有抑郁情绪的朋友会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开,而且心理能量足够,所以消极过后就会振作起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然而抑郁症患者,则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重新振作起来,而且抑郁症患者很多时候不能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最终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注意,一个生活不幸福的人,死亡会是一种享受。所以,只有幸福的人,或者对幸福有希望感的人,才会选择继续活着。

那么什么是幸福?我自己有一个定义:幸福就是持续的真实的快乐。快乐是一种情绪,情绪无法持续存在,所以追求一时的快乐并不是人生真谛,而且追求一时的快乐是一种消极。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是很反对的。例如,“诗仙”李白有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有诗云:“借酒消愁愁更愁。”饮酒时的快乐,是一种放纵,而这种放纵背后是一种愁苦。所以,幸福不是这样的放纵的快乐。这种快乐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而真正的快乐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

幸福是持续的真实的快乐,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一段时间,而从生到死的这段时间里,如果情绪的主旋律是快乐,那就是幸福。而影响幸福的因素总结来有四点: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份相对成功的学业或事业。

讲到这里,“哪些技能是人必备的?”答案呼之欲出。能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份相对成功的学业或事业”的能力就是我们需要必备的能力。例如,如何养生,如何健身,如何科学健康地保持身材,如何识人认人,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如何经营婚姻爱情,如何择业,如何处理同事同学关系,怎么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状态……等等,这些才是我们立身于世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现如今,我国的离婚率急速上升,为此前不久有关部门搞出来一个30天冷静期的措施,想以此降低离婚率。这是个既不治标也不治本的措施。很少有人认为交友、恋爱、结婚是一门专业,是需要学习的。所以选人时,迷迷糊糊;结婚后,咋咋呼呼;最后只能落得个离婚的结局。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们只有懂得男人(女人)的思维模式,清楚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知道选择伴侣需要看重哪些要素,明白相处时怎么做能够增进感情而不破坏感情,熟悉在生活里有差异和冲突时怎么处理,擅长和对方的父母相处……你的婚姻才能够幸福。

再比如,有人进入职场后,对职场人际关系特别不重视,认为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了,我管他是谁呢。于是当自己被孤立,被排斥,落单的时候却满腹委屈,抱怨世界的不公。其实这与他人无关,只因为我们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不够用。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立身于世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但可惜的是,当今很多人既不具备这种技能,又不认为它很重要。以致于在职场上,在恋爱中,在宿舍里问题重重,苦不堪言。

在古代,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之道是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可以说,中国的学问,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环境相处?这是很专业的学问,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可是在今天,大家都在忙着学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却没有任何一门正规课系统地教授孩子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谈恋爱,如何经营婚姻。在我多年职业心理咨询生涯中,有太多案例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或由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的。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够看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所以有人才会说:“我们浪费了20多年学习知识,却需要一辈子去学习该怎么活着。”这话不假。

上文提到了,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所以教育不等于上学,也不等于读书。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教授生活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让人更好的活着,更专业的活着,并在自己活的精彩的基础上,造福于社会。

而今天的教育不仅没有能教授给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反而大加打击。例如青春期,男生多情、女生怀春,正是一个讲解性知识,讲解性别知识,讲解感情知识,提升两性交往能力的最好时期。情感萌动,春心荡漾是自然之道,是人性本能。孩子们需要的是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者的正确引导,而不是强烈的禁止和打压。

教育是教人实践,而非纸上谈兵;教育是育人成才,不是灌输知识;教育是教人适应社会,而非适应学校;教育是塑造有血有肉的活人,而非考试机器;教育要使人善于交际,而非固步自封;教育是教人有仁心善心,而非满心私欲;教育是教人知书达理,而非任性妄为。教育要让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除了读书学习,什么都不管……

所以,教育最本质的职能是育人,育健康之人,育有用之人,育适应社会、幸福生活之善人,育造福社会之人。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之本质。

(文章是承宁原创,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名实用主义催眠师,婚姻情感咨询专家、神经症心理专家,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播音、朗诵爱好者,在某市广播电台做过职业播音员。专业心理学出身,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毕业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尤其在婚恋情感咨询和神经症治疗方面拥有专业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求助者解决症状,重塑求助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擅长婚姻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

点击网址,详细了解马老师: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咨询预约方式:

成都李老师:028-63852557;18482327723;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777号中航国际交流中心4栋1单元504

西安柳老师:029-63055711;13669244886;西安新城区东站路与唐韵路交叉口和润坊6号楼906

许昌马老师:17698015269;河南许昌市南海街天宝盛世花园20栋2单元1202




蜀ICP备19002960号-2